新闻中心 /News
必一运动app瑜伽的历史文化轨迹
必一运动app瑜伽的历史文化轨迹瑜伽起源于东方的印度,是梵文“Yoga”的音译,意为结合、相应、心的统 一等1。瑜伽的原意是指用车辕套住牛马,被引申为用个人的意志力束缚住知觉 器官的功能,束缚住丛生的杂念,以进入精神和肉体结合的最佳状态,把生命和 大自然相结合到至善至美的境界。2从狭义上看,瑜伽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 家“正统派”哲学的一个派别;从广义上看,瑜伽是一种系统锻炼身心的理论和 实践方法, 它为印度各民族宗教乃至世界宗教所摄取、 运用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瑜伽经》 称瑜伽是 “抑制心的作用” 3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通过瑜伽种种行法, , 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相结合,从而获得解脱。
米尔恰·以利亚德,武锡申译《不死与自由:瑜伽实践的西方阐释》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 第 74 页 5/9
生的观念; (三)业和果报的观念,它是为了解释一个人行为的来世报应的; (四)业的报应和未来的再生可以通过精神实践,如弃绝和冥想,来达到解
林中鹏 主编 《中华气》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8 第 265 页 黄心川 《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1989 第 52 页 3/9
在《薄伽梵歌》中,婆罗门教与民间信仰,这两支在印度人头脑中斗争了一 千多年的思想潮流融为一体,难以分离,而且用的几乎都是瑜伽的术语。1 从《奥义书》到《薄伽梵歌》 ,瑜伽在这一时期逐渐完成了瑜伽行法与 吠檀多不二论超验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发源于印度底层人民,流行于与 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民间信仰中的异端灵修实践逐渐转变为正统,由单单强调 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齐头并进。古典瑜伽八只几乎都先后出现,这 已预示着古典瑜伽的形成。 3) 古典瑜伽 古典瑜伽,又成为“王瑜伽” ,开始于公元 200 年,是由钵颠伽梨的《瑜 伽经》和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产生的众多注解文献而最后形成的瑜伽体系。 古典瑜伽的本体论由原初物质、神我和神,三个终极本体所构成,这一点与 古典数论是相似的。 然而, 古典瑜伽与古典数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思想体系必一体育官方app下载, 他们从方、教义结构到概念都是不同的。古典数论主要依赖于推理和洞 察的力量,强调通过真理的修习获得识,区分神我与原初物质的不同从而获 得自我的本真;而古典瑜伽是建立在一种个人神秘亲证的基础之上;在神论 上古典数论是无神论而古典瑜伽是有神论;古典瑜伽因重视亲证因此是一种 个体发生的模式,它侧重于整体论的方法。2 传说中,金胎这个神话人物是瑜伽的创始人,但这一说法却缺少可以证 明的文献。钵颠伽梨不是瑜伽的创立者,他只是把他以前已经存在的关于瑜 伽的知识和行法予以系统化,是集大成者。但他在瑜伽的体系化方面是功不 可没的。他不仅搜集了瑜伽实践的不同形式、网罗了曾经或可能与瑜伽有关 的种种观念,而且把它们全部嫁接到数论超验哲学之上,从而使数论和瑜伽 牢固的联系在一起,进入了正统哲学的行列。瑜伽行法至此形成了固定的八 支,标志这这一修行体系的定形(见附表) 。 4) 后古典瑜伽 公元 200 年到 1900 年,后古典瑜伽逐渐形成。所谓后古典瑜伽,是指 在古典瑜伽创立者钵颠伽梨之后发展起来的许多派别,主要包括瑜伽奥义书、 密教和诃陀瑜伽。他们与钵颠伽梨所采纳的二元论哲学恰成对立,这些后起 的派别大都建立在前古典瑜伽曾奉行的不二论超验哲学基础上。身体的修习 成为后古典瑜伽的一个重要核心;通过身体的修习可以直接达到解脱;另外 就是瑜伽与佛教、印度教合流,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你中有我,
张保胜,译《薄伽梵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4-5 李建欣 《印度古典瑜伽哲学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第 133 页 4/9
我中有你, 你我不分。 后古典瑜伽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古典瑜伽的基础上以 《瑜 伽经》 为中心出现了派别林立、 百家争鸣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王瑜伽、 诃陀瑜伽、智瑜伽、坦多罗瑜伽、业瑜伽、赖耶瑜伽、军陀利尼瑜伽和奉爱 瑜伽。最后,在这一时期,印度瑜伽开始向域外传播,公元七至十世纪向波 斯传播,中国也开始出现各种瑜伽派别并有重要发展。 5) 近现代瑜伽 现代瑜伽是指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今这一时期。印度瑜伽随着从英国殖民 地归回欧洲的官员、士兵、旅行者和学者进入英国,之后逐渐延展至至 整个欧美, 并得到蓬勃发展。 现在瑜伽已经传遍了整个世界, 广为人知。 大多数人把它看作一套保持体型的练习和方式;而另有一些人把它当作凝神 练意的途径;对于另外一些日渐壮大的人来说它是拥抱生活一切方面的彻底 的整体瑜伽。同时,瑜伽也成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诃陀瑜伽本身已经成 为一种治疗方法,而对冥思期间物理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已推动了生物反馈疗 法的发展,这种疗法对于治疗精神和感情失调的患者有一定的价值。1 近现代瑜伽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瑜伽向西方的传播,印 度瑜伽在理论上开始与西方的宗教、哲学思想甚至某些科学相融合;另一方 面,与印度传统瑜伽不同的是,现代瑜伽不再仅仅局限于宗教界,而是进入 了人包括医学界、心理学界、艺术、体育等等领域的广阔空间。
从上文对瑜伽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瑜伽漫长的 发展历程中,哲学思想基础几经变化,与主流宗教、哲学学派的关系从对立走向 融合,具体的行法实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本文就将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进 一步分析瑜伽的发展。 1) 从“边缘”走向“核心”——古典瑜伽的文化变迁 在原始瑜伽阶段,苦行是瑜伽的主要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一种技术 形式,属于技术层面。此时的瑜伽追求的是神通力,并且杂糅于巫术和神话 之中,实际上体现了人对世界的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反应了人们摆脱自然规 律束缚的渴望。 《奥义书》中古印度人的哲理玄思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相关主题: (一) 梵(宇宙的超自然核心)我(人们存在的超自然核心)合一; (二)人们再
在《奥义书》中,瑜伽仍然只是术,它只是达到解脱的一种实践方式,从文 化层面上看仍然属于技术层面的文化,所以此时的瑜伽是处在文化边缘的地 位上的。 但是到了《薄伽梵歌》 ,瑜伽已经逐渐完成了由瑜伽行法与吠檀多不二 论超验哲学的合一,从而使瑜伽由异端逐渐成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 信仰、 知识三者结合。 至此, 瑜伽开始逐步成为印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开始加入到印度主流文化的行列之中。这是瑜伽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 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瑜伽既继承了原始瑜伽的灵修技术的基础,同时又把 这种技术与古代印度的哲学观和宗教信仰融合在了一起, 从而成为印度重 要的哲学体系之一。此时,瑜伽的文化内涵已经大大丰富。它不再仅仅是一 种身体操作的技术, 而是包含了哲学观、 知识及行为规范在内的一种系统的、 多层次内容的理论体系。由于古代印度的文化核心是宗教,瑜伽通过与古代 印度的核心世界观、价值观的结合,迈进了古代印度核心文化的队伍之中。 在古典瑜伽阶段,瑜伽在钵颠伽梨的整理下成为完整的体系。此时的瑜 如可以十分清楚地整理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瑜伽八支中的禁制和劝制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是修习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 范;其余六支主要是瑜伽的行法技术。在精神文化方面,记载了古印度 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 围的深邃的论述。正是由于《瑜伽经》对这些深邃思想的系统整理,从而使 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 度文明的核心地位。2 在后古典瑜伽阶段,一方面,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瑜伽的行 法的作用和价值得到进一步发展。身体修行成为瑜伽发展的重点之一,瑜伽 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内容进一步得到丰富;另一方面,瑜伽由于在精神文化层 面信奉了不同的哲学观和宗教信仰,从而出现了派别林立的局面。但是一个 明显的共同之处是:各个派别都背离了钵颠伽梨《瑜伽经》中的二元论哲学 思想,重新继承了前古典瑜伽曾奉行的不二论超验哲学思想,从而顺应了印 度哲学的主流,扩大了瑜伽对社会的影响。
瑜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根据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印度 河流域文明中就有瑜伽的实践。 在莫亨约达罗和哈淶帕古城出土的遗物中就曾经 发掘出一些印章,上面刻有盘坐冥想、作瑜伽坐法沉思的神像。后来在雅利安人 入侵印度河流域后,印度的婆罗门教吸收了瑜伽作为他们的宗教实践的一部分。 而在公元前 6 至 5 世纪, 兴起的佛教与耆那教也将瑜伽吸收到了他们的宗教实践 中。在中世纪,瑜伽在向波斯、中亚和中国等地传播的过程中,又被伊斯兰教吸 收,并成为伊斯兰教下一个教派宗教实践的重要内容。在上个世纪,瑜伽传入欧 美,引起了宗教界、体育界、学术界、医学界等等的广泛兴趣和关注,从而风靡 全世界。根据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瑜伽的历史可以粗略的分为五个阶段:原始 瑜伽,前古典瑜伽,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和近现代瑜伽。
摘 要: 瑜伽从其起源到今天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发展过程中, 瑜伽经历了原始瑜伽、前古典瑜伽、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和近现代瑜伽 五个阶段。在对瑜伽这五个阶段的历史文化轨迹分析中可以发现:瑜伽文 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主要因为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古典瑜 伽选择了与当时处于社会文化核心地位的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哲学观 融合,于是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主流;近现代瑜伽由于选择了与满足人们的 健康和审美需要这样具的实用价值观相结合,从而风靡世界。 关键词:瑜伽 历史 文化 演变
黄心川 《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1989 第 304 页 汤用彤 《印度哲学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第 105 页 沙吉难陀,陈景圆 译《巴坦加里的瑜伽经》2007 第 12 页 2/9
1) 原始瑜伽 原始瑜伽时期是根据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 3000——公元前 1800 年) 的出土文物,吠陀典籍中赞歌的描写和流行在印度民间的巫术与信仰进行推 断的。1922 年,印度河谷的莫亨约达罗发掘出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瑜伽遗迹: 在一个上了彩釉的印度陶器上,描绘了一名以莲花式跌坐的男子,两位崇拜 者伸展双手立于他的两侧,他们的后面是两条高昂着头的蛇。另一块滑石印 章也是一男子呈莲花坐姿,只是下面多了一个基座,他旁边有象、狮子、水 牛、犀牛各一头和一对鹿。我们注意到这两个男子都呈莲花坐姿,而“莲花 是瑜伽的标志,意思是于家乡出水的莲花,永远存在于世界上。 1由此,瑜 ” 伽行法在印度的源远流长可见一斑。 原始瑜伽的踪迹还可以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典籍——印度婆罗门教 的重要经典——吠陀本集中找到, 尤其在 《梨俱吠陀》 《阿阅婆吠陀》 和 中。 在原始瑜伽时期,瑜伽的思想和行法尚未形成体系;人们要追踪瑜伽在原始 时期的表现,只能根据后来已经成熟的瑜伽体系和行法去想古代典籍寻找蛛 丝马迹。于是,我们发现瑜伽在原始时期更多体现为苦行。此外,当时的瑜 伽是和神话传说、人们的巫术实践掺杂在一起的。人们之所以推崇瑜伽,是 因为他们相信通过瑜伽的修习可以获得神通力。 2) 前古典喻伽 前古典瑜伽,自初期奥义书(公元前 800 年)开始,是指包含在初中期 奥义书和印度的伟诗《摩诃婆罗多》 ,尤其是其中的《薄伽梵歌》中的 瑜伽思想和行法。在这个时期,瑜伽大部分都建立在费檀多不二论超验哲学 基础上,瑜伽的观念和时间在与数论的更紧密的联系中得到发展。由于这些 发展大都记录在《摩诃婆罗多》中,所以前古典瑜伽又叫史诗瑜伽。 从《奥义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人民开始走出神话传说和巫术祭祀 的迷雾, 开始了从依靠他力到相信自力, 从神话思维到理性思维的伟大转变。 他们开始思考如人的本质,人与神、自然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死后 的归宿等等哲学问题。2在《奥义书》中,梵我合一是其核心思想,是人的 终极信仰,是人生和宇宙的大道。与之相对应,瑜伽是方法,是通往梵我合 一终极境界的一种途径,二者的关系是道与术。而且除了瑜伽之外,弃绝也 可以达到解脱。因此在《奥义书》中,以阐述梵我合一的思想为主,瑜伽并 不占主要地位。 《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文明的伟诗,它的意思是“伟 大的印度” 。 《薄伽梵歌》 是其中的一个插话, 也是全部瑜伽圣书中最著名的。